绛州署景区位于新绛县绛州古城西部高垣之上,由绛州三楼、城隍庙、绛州大堂和绛守居园池组成,集聚绛州古城建筑之精华、文化之厚重,是千年绛州城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文化展示的窗口,也是集文物遗产活化、人文风情体验、历史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。其中绛州钟楼、鼓楼、乐楼和绛州大堂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绛州三楼并峙,呈鼎立之势,国内罕见。2021年12月28日被公布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,2023年12月7日被公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。
乐楼
创建于明洪武年间(公元1368—1398年),是一座两层的楼阁式建筑,上下两层都可以演戏。据记载,上层耍皮影,下层唱大戏,人们坐在乐楼北侧的石板坡上看戏,体现了当时古人对地形地势的巧妙利用。
鼓楼
创建于元至正年间(公元1341—1368年),屡次重修,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遗构,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。楼身三层,面宽五间,进深四椽,三重檐歇山顶。周有回廊,鼓式柱础,下辟东西向砖券门洞,门楣前后有匾额,东为“涵远”,西为“振昕”。
钟楼
创建于北宋乾德元年(公元963年),坐北向南,在元、明两代均有重修。内悬万斤铁钟,为金天德三年(公元1151年)铸造,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重且为绛州人自己铸造的铁钟。
城隍庙
原建于明洪武年间,现存建筑为2010年新绛县委、县政府依照清光绪版《直隶绛州志》中的建筑图,在其原址上复建而成。寺庙坐北朝南,南北长90米,东西宽45米,总面积4050平方米,两进院落。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牌楼、山门、献殿、正殿、养生池和寝殿。
绛州大堂
绛州大堂始建于唐,坐北朝南,历代均有维修,现存为元代风格,大堂面阔七间、进深八椽、单檐悬山顶,占地面积449.68平方米,为扩大堂内面积,采用减柱造手法,建筑风格粗犷豪放,造型朴实无华,这里历代都是知州理事之所,大堂以面宽、跨度长而为全国同类之最。大堂北墙壁上东西各镶有一块石碑,这就是著名的“文臣七条”和“武臣七条”碑。
充分挖掘古代州级衙署文化、吏治文化,建成了九个展厅,前侧以唐代六曹为主题,展览唐代州级基层吏治文化,后侧以唐代绛州、二堂议事场景复原、元代古建筑、考古遗址为承载,对绛州衙署的历史缘由、古建特色、遗址发掘等进行阐释。专题展馆的对外开放,将会成为宣传新绛文物历史、弘扬新绛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,让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。
绛守居园池
绛守居园池,顾名思义,当年仅供绛州太守和夫人居住游玩的地方,又名“隋代花园”,建于隋开皇十六年(公元596年),是国家重点公园,也是全国保存至今唯一的隋代官家园林。园池自隋代以来屡经修复,便形成了园池现存的大体面貌: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的景色,每个景区内分别植有四季相应的迎春、夏莲、秋菊、冬梅等花卉。园池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。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墨客:范仲淹、岑参、欧阳修、梅尧臣、富弼等都曾到此咏诗作赋,留有文墨。北宋大政治家、文学家范仲淹曾有“静境合通仙,清阴不知暑”的佳句赞美园池。